取消护工,“无陪护”病房能推广吗

zz635ea

时间 2024年6月3日 预览 5

转载:https://new.qq.com/rain/a/20240602A06Z4R00

2024-06-03 08:53·中国新闻周刊·发布于北京

5月的一天晚上,厦门同安区一家养老院的老人陈翠莲突发房颤,被紧急送往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(以下简称“厦心医院”)。接受治疗后,陈翠莲当晚住院,等在手术室外的儿子在住院单上签字后,便回了家。
厦心医院实行“无陪护”病房服务。除住院费外,陈翠莲每天只需要花120元,就有护理员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料。和普通护工不同,护理员熟悉心脏病患者的护理。陈翠莲房颤发作时,她的心率会飙升至150次/分钟,仪器监测到变化,护理员会很快来到病房。
2017年起,厦心医院开始探索“无陪护”模式,是国内较早实施全院“无陪护”管理的公立医院。“无陪护”病房,不是无人陪护,而是取消以往家属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,患者的医疗、护理和生活照顾,由医护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共同承担。
今年以来,“无陪护”病房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福建所有三级医院,并延伸至二级公立医院。近期,福建、天津等地部分医院的“无陪护”病房引发热议。这一模式能否满足患者的照护需求,又能否在全国推广?
图/视觉中国
“陪护需求没有得到满足”
让姚淮芳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事:2020年,她的一位亲戚突然离世。这名年轻人只有30多岁,离世前一个多月,除白天工作外,他每晚都要陪床照顾中风住院的父亲。父亲偏瘫很严重,每隔两小时需要为其翻一次身,大小便也无法自理,年轻人也舍不得花200元/天请护工。父亲最终因病情加重去世,次日,年轻人也因过度劳累突发脑出血,抢救无效离世。
姚淮芳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,因在医院长期目睹患者家属的陪护困境,又被亲戚的悲剧触动,2022年,她作为安徽省政协委员提出提案,希望实现患者住院“零陪护”。
厦心医院是一家公立三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,住院患者以老年人为主。该院院长在考察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后发现,病房通常不设护工和家属陪护,患者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接受治疗。2019年6月,厦心医院正式在全院内推行“无陪护”病房,副院长陈媛时任护理部主任,带领团队设计了一套从住院到出院的完整流程。门诊医生确认患者住院,患者和家属进一步了解无陪护管理后,签署“陪护服务协议书”,之后,患者被送进病房,交由责任护士和护理员管理。
在厦心医院心内二科病房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看到,病区实行门禁制度,允许家属每天下午3点—7点探视。非探视时间,病房中只有患者,如果有需求,摁床上的呼叫铃,护理员会快速赶到。病房提供一日三餐,护理员为无法自理的患者提供梳洗、喂食、协助如厕等服务。但并不是所有家属都不能留陪。陈媛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,幼儿、老人、重症患者等特殊人群如有需求,医生评估后可批准一位家属陪伴,但不得参与护理,医院病区的留陪率不超过10%。
“无陪护”病房并非新模式。2010年,原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《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(试行)》,提出“不依赖家属或家属聘护工照顾患者”。此后,国内医院曾掀起探索“无陪护”的热潮。张伟滨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,他记得多年前,自己所在医院的病房曾推行过“无陪护”。现在医院并未强制无陪护,但为整顿病房秩序,每个患者只能由一名家属陪床。
近几年,福建、浙江多地在继续推进“无陪护”病房试点。福建省卫健委等2022年发文,确定全省“无陪护”试点医院17家,试点病区107个,并建议护理员由试点医院统一聘用,或引入第三方提供服务。福建省卫健委要求,医院依据试点病区实际情况,合理配置护理员,设置二班制或三班制,以“一对多”模式提供服务。目前,试点医院出于成本考虑,多采用与第三方陪护公司合作的模式。在厦心医院,一名护理员大约需要看护3—5间病房,每间病房有2—3名患者,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护理员配置。
某第三方陪护公司CEO王初阳2005年进入医疗陪护行业。他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提到,“今天‘无陪护’模式成为社会热点,是因为民众对医院陪护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满足——请护工又贵服务又不一定好,于是‘无陪护’病房成了一个‘药方’”。
在医疗需求激增的背景下,国内公立医院于2003年前后开启扩张潮。但医院护理队伍一直严重短缺。2022年底,中国的医护比为1:1.18。相比之下,早在十几年前,英国、德国、日本等国家医护比均超过1:4。“这些国家的患者数量和病房拥挤度远低于中国,护士能负担患者的生活护理。”张伟滨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。
与此同时,国内护工普遍年龄较大,专业水平参差不齐。在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,提供1对1服务的护工价格是240元—350元/天。目前,不少公立医院与陪护公司的合作逐渐规范,公司通过医院公开招标后,给医院缴纳管理费,旗下护工进驻病房,为有意愿的患者提供生活照料服务。但护工在院内拉帮结派、哄抬价格、挑选病人等乱象仍然存在,甚至出现“黑护工”虐待患者的情况。
多位医疗从业者认同“无陪护”病房的模式,意味着护工纳入医院的规范化管理。“无陪护”病房也能缓解“一人住院,全家受累”的困境。姚淮芳曾在其工作的医院调研,发现至少70%的住院病人需要陪护。王初阳所在公司与国内多家公立、私立医院合作,他粗略估计,如果医院不限制请护工,患者家属对护工的使用率在15%左右,这一数字并不算高。
“在‘421’家庭结构下,年轻夫妻可能要照顾4位老人,这是独生子女家庭都将面临的挑战。传统的陪护模式对任何家庭来说,都是难以承受的重负。”姚淮芳在接受《中国新闻周刊》采访时说。
推行“无陪护”模式四年多来,陈媛的一大感触是,这一模式重塑了病房秩序。2019年前,医院老院区一个病房有三张床,再加一张床的情况也很常见,家属都会添置简易的行军床或陪伴椅。紧急抢救时,必须将加床推出,抢救车才能进入。推行“无陪护”模式后,病房只有患者和医护人员,医院的整体管理成本也随之降低。“无陪护”模式还减少了院感发生。
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接受《中国新闻周刊》采访时提到,从需求来看,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下,老年人住院照顾不得不依赖市场,但目前市场管理混乱,患者住院环境也很糟糕。护理需求是客观存在的,要么由医院解决,或医院联合第三方解决。“‘无陪护’病房这样集约化的护理方式,对医院、患者、家属、护工管理等都有好处。”
厦心医院“无陪护”模式下,陪检员全程陪患者做检查。图/视频截图 厦心医院提供
“患者摁铃时,护理员能立即响应”
近年来,多地医院或卫健部门到厦心医院考察“无陪护”病房后,都会面露难色。陈媛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:“你们如何说服患者家属接受?”“该怎么让医生支持?”
张伟滨所在医院推行“无陪护”病房“不是很成功”,原因在于不少家属秉持的传统观念是,家人住院需要陪护。此外,北上广等地的大医院,外地患者比例高,家属只能在医院陪护,否则要自行解决住宿。
公众担忧的核心在于,医院提供的照护服务,能不能达到患者及家属预期。社交平台上,有网友质疑“无陪护”的服
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