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考队“出差”南极带了啥“极地特产”?空气!

zzjp5fbef

时间 2024年5月12日 预览 26

转载:https://new.qq.com/rain/a/20240512A05BXB00

2024-05-12 15:53·央视新闻·发布于北京

今年4月,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后,已经全部返回国内。目前,科研人员正在对这次南极考察成果进行后续研究。
01
记者探访极地大气化学实验室
极地大气研究是此次南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,科考人员完成了南极气象观测站点建设和运行维护、中山站大气化学观测等任务,并采集了相关的大气样品。
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
播放
下一个
打开循环播放
00:00
/
00:00
倍速
3.0X
2.0X
1.5X
1.25X
1.0X
0.75X
0.5X
语言
多音轨
AirPlay
0
静音播放中,点击 恢复音量
画中画
网页全屏
全屏
error-background
你可以 刷新 试试
视频信息
1.32.12
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
视频ID
VID
e3549rhnb85
播放流水
Flowid
08aec63a8fc0584331552b565d4fd557
播放内核
Kernel
-
显示器信息
Res
-
帧数
-
缓冲健康度
-
网络活动
net
-
视频分辨率
-
编码
Codec
-
mystery
mystery
-

按住画面移动小窗

X
记者近日来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大气化学实验室时,这里的工作人员正在对这些气体样品进行分析。大气样品中含有二氧化碳、甲烷、六氟化硫等不同气体,浓度结果分析出来后,研究人员将其一一记录下来,再与上一年数据进行比对,最终得出新的研究成果。
记者了解到,全球的大气甲烷自1983年开始有系统性记录,我国的中山站观测是从2010年开始,此后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持续跟踪研究。
科研人员观察中发现,除甲烷气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外,南极二氧化碳浓度也在逐年增长,从2010年到2022年,二氧化碳每年以1.9个百万分比浓度在增长。
02
多种方式持续监测南极大气变化
多年来,我国科学家对南极气体开展了持续研究,监测获取的观测数据,对研究南极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。
那么这些看不见、摸不着的大气是如何收集的呢?
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
播放
下一个
打开循环播放
00:00
/
00:00
倍速
3.0X
2.0X
1.5X
1.25X
1.0X
0.75X
0.5X
语言
多音轨
AirPlay
0
静音播放中,点击 恢复音量
画中画
网页全屏
全屏
error-background
你可以 刷新 试试
视频信息
1.32.12
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
视频ID
VID
-
播放流水
Flowid
-
播放内核
Kernel
-
显示器信息
Res
-
帧数
-
缓冲健康度
-
网络活动
net
-
视频分辨率
-
编码
Codec
-
mystery
mystery
-

按住画面移动小窗

X
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守栋:这就是我们在南极使用的空气采样器,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南极每隔一周到两周的时间,采集两瓶像这样的空气样品。采样的时候是要操作这个仪器的,如果我在附近,我呼出的气体就会被它采集进去,这样就影响样品的纯度,所以架到5米的高度,采的是纯净的南极当地的空气。
目前,我国南极大气调查研究采取多种方式同时进行,分别是中山站实时在线监测,中山站现场采样回国分析、考察船走航在线监测和卫星传输、北京实验室实时监测等。
除了进行大气成分监测外,中山站还要进行每日4次的地面气象人工观测和发报。这些数据要求在每天固定时间发回国内,再由中国气象局上报到世界气象组织。
记者了解到,我国2008年在南极中山站建立了大气本底监测系统,持续对中山站周围的温室气体、臭氧总量和黑碳气溶胶等参数进行连续在线监测,并使用专业的储气瓶采样,系统收集温室气体样品,补充了我国在极地大气化学研究领域的空白。
(总台央视记者 王凯博 宋云研 薛建启 刘志浩)
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